雪豹凌夏不适宜放归目前暂居西宁野生动

                            

雪豹“凌夏”是今年5月10日在野外救助的。经过两个多月治疗,目前伤势如何,是否适宜野外放归,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雪豹“凌夏”

7月18日,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此前救助的雪豹“凌夏”感染弓形虫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仍未好转。根据目前治疗诊断的情况,不适宜野外放归,今后将喂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

5月10日,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公安局森林民警电话,称有一只雪豹闯入该县石乃亥乡牧民牧场,牧民驱赶后仍不离开,被大雨淋湿生病,需要救助。当天,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救助。由于该雪豹体形较小,且淋雨严重,麻醉后转移放归风险过大,于是救护人员将其运回西宁做进一步详细检查。

这只雪豹救护时节临近“立夏”,工作人员便起名为“凌夏”。根据当地牧民介绍,在牧场发现“凌夏”后,牧民大声驱赶也无济于事,之后“凌夏”又跑到车底避雨,一动不动。当即,工作人员采取麻醉措施,及时将“凌夏”运回西宁。

当晚,得到救治消息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金艺鹏副院长团队的高宇航博士及时赶到西宁。经初步判断,救护的“凌夏”为雌性,全身无明显外伤,鼻腔、肛门周边无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听力、视力无异常,体形偏小,膘情正常,体重约27千克(成年雌性雪豹体重一般30千克-45千克)。在隔离室内,“凌夏”无明显应激反应,对人不警惕,初步判断年龄不满两岁,疑似发育不良。医护人员立即给“凌夏”补充营养、恢复体力,进食后择机再麻醉体检。

5月12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金艺鹏教授团队成员抵达,下午对“凌夏”做进一步麻醉体检。根据体检及前期观察,对其身体状况做出判断:“凌夏”为雌性亚成体,体长82厘米(成年雪豹厘米-厘米),尾长89厘米(成年雪豹80厘米-厘米),体重27千克(成年雌性30千克-45千克),身体膘情良好。其中尾巴比身体长7厘米,这是初次遇到;根据X光显示,“凌夏”后肢胫骨粗隆骨骺未闭合,前肢鹰嘴粗隆未完全闭合,结合参考文献和雪豹生活习性判断,其准确年龄应为1岁(体长体重均为正常水准)。体重1岁时达到27千克,目前西宁动物园人工繁殖的3只雪豹中,也只有雪豹“水墨”达到这个水准,说明其野外生活状况应当不错;做超声检查发现,“凌夏”主动脉瓣存在轻度反流,对身体供氧有一定影响;血液检查发现其存在细菌感染;传染病检查发现雪豹猫科动物常见传染病抗原抗体皆为阴性。弓形虫抗体结果为阳性(+),MAT检测判定为强阳性(++++)。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如下:雪豹通常在两岁左右离开母亲独立生活,而“凌夏”因未知原因提前独立生活。通过膘情判断,几乎没有挨过饿,有可能刚刚离开母亲时间不长(极大概率7天)。细菌感染可能与长时间淋雨有关。鉴于其弓形虫抗体的高表达量,初步认为其弓形虫为野外感染。

根据诊断结果,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将继续正常饲喂“凌夏”,保证营养供应,帮助其正常生长发育;及时注射常见传染病疫苗,防止疫病感染;开展弓形虫治疗,并严防病原扩散传播;添加消炎药物,治疗细菌感染;主动脉瓣反流,无法通过常规治疗康复,且不剧烈运动对身体影响不大,暂不治疗。

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称,雪豹通常在两岁左右独立生活,1岁-2岁是其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的关键时期,离开母亲的教导,它将没有机会学习掌握捕猎技能,雪豹需要捕食体形更大的猎物(青海地区主要食物为岩羊),若野外生存技能不足,将无法在野外生存。

目前,1岁的“凌夏”几乎没有应激性,对人毫不排斥,甚至主动靠近互动,不适宜放归。另外,“凌夏”患的主动脉瓣回流类似人类的先天性心脏病,剧烈运动会导致供氧不足。

相关链接

雪豹是一种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有“雪山之王”之称,通常生活在海拔米-米的雪线附近。我国将雪豹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内野生雪豹数量目前约只-只,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甘肃、西藏等省区。

长期以来,我省不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野生动物种群规模明显增大,省内野生雪豹数量也稳中有升,目前保守估计在0只以上。今年3月,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成功救护并放归一只成年雄性雪豹“凌蛰”,“凌夏”是今年救护的第2只雪豹。

原标题:《雪豹“凌夏”不适宜放归目前暂居西宁野生动物园豹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hengdongwua.com/stmj/11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