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捕捞和过往船舶是中华鲟濒危的原因吗专

一说到熊猫,大家马上浮想起“川西、陕南”竹林中憨态可掬、笨拙可爱的既非熊又非猫的哺乳动物,它似乎已成极度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的代表。

但其实栖息在我国长汪、洄游于海洋之间的中华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珍稀濒危鱼类生物,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它体呈长梭形,胸腹部平坦,头三角形,吻部尖长,口腹位,着生2对吻须。体背5行骨板状硬鳞,尾鳍歪形。头部及体背侧青灰或带褐色,腹部灰白。由于鲟鱼的内骨骼和鲨鱼一样为软骨,但体外被的鳞片却是硬鳞,所以在分类学上系属于软骨硬鳞鱼类。

它也是距今1亿多年前出现的古鲟类的子遗,如今家系单薄,全球鲟科鱼类仅剩4属23种,主要分布于北纬45°以北的俄罗斯水域。我国的中华鲟是该科鱼类中分布最南部的一种。

据记载,除了长江外,其他大江大河诸如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也都有分布。古时候它可沿黄河上溯抵达西安附近,成为周朝祭祖的主要鱼类。百多年来仅在黄河济南河段捕到4~5尾,现今已鲜见踪影。

我国国宝一中华鲟

我国是世界上记述鲟鱼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年的周朝即有“王鲔”(读wei音)鱼名,此后有鳢(读zhan音)、骼(读la音)等都是该鱼的俗称;且在《诗经》、《本草拾遗》、《草木虫鱼疏》、《尔雅》以及《本草纲目》等中,都有对鲟鱼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捕捞方法、食用、药用以至繁殖保护的具体记载,如早在战国《荀子王制篇》中就有“圣王之制也,鼋、鼍、鳇、鳖,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得人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鲟鱼类,也是最早提出水生动物保护的国家,只是近代落后了。建国后又由于渔业生产力发展、水利设施建设和水环境污染等原因,相对疏于严格保护和科学的管理,使该鱼迅速趋于濒危。

作为大型貌似强壮的中华鲟,为何如此脆弱呢?

这得从它的栖息环境和生态习性来观察。古时即有“牛鱼出东海”“三月河,上来”之说,即中华鲟成长、育肥在东、黄海,待到雄鱼9岁、雌鱼16岁性成熟,其体长、体重分别达到厘米、40千克和厘米、千克左右时,集群长江口(但不马上上溯),至6~7月份仍在河口、江苏江段逗留,8~9月份到九江江段,9月下旬至湖北江段,此时雌鱼卵巢中的卵子直径达2.0~3.7毫米,处半成熟状态。10~11月份随水温下降,上溯到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时性已成熟,便在沙砾质江段产卵。

产后亲鱼大部分迅速离开产卵场,降河游抵下游和河口区育肥,继而进入东黄海栖息。隔年再次性成熟时,方再次溯江重启产卵洄游。

上述给人们的启示是中华鲟因洄游旅途长,易受捕捞和过往船舶的伤害;又因其产卵场多在江河上游,易受三峡等大坝阻断而无法上溯;即使到达产卵场,产在浅滩沙砾中的受精卵又易受鲷鱼等敌害吞食;再加上该鱼性成熟晚,且非每年溯河产卵,因此中华鲟较一般鱼类更容易受损害。

而一旦种群资源受损,又因性成熟周期长、繁殖力低而难以恢复!

现今在国家大力扶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三个中华鲟保护区,沿江渔民也开始重视对该鱼的救护保护工作,期待中国的水中雄猫——中华鲟能和我们的子孙共享繁荣。

话题:遇见中华鲟,你会主动保护它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hengdongwua.com/stzz/12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