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奔流丨珠江归客这些生物曾一度消失,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53.html

悠悠珠江水孕育了众多物种,这里不仅是万千动植物繁衍栖息的宝地,更为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珠江滋养下的广州,山水林田湖海生态要素齐全,为万千生物提供了适宜生存的家。“这样独特的结合体实属难得”,广东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胡慧建说。目前,广州已完成两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最新调查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新增1种中国新记录物种、1种广东省新记录物种、54种广州市新记录物种。此次调查记录到维管植物种,其中种植物是广州新记录物种,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在从化地区重新被发现。像飞瀑草这样曾一度消失又重返珠江流域的“珠江归客”不在少数。这些珠江的“主人”们重新回到珠江,着实让人欣喜。

“珠江归客”是如何重回人们视野的,又具有什么特殊意义?日前,广州日报记者与动植物专家一起深入山林,探寻一番。

娟鱼

从市场、餐桌“抢”回34尾娟鱼

筛出7尾进行人工培育

归客名片

娟鱼,学名光倒刺鲃,栖息于底质多乱石、水流湍急的江河中下层,喜欢在清澈的水域生活。年,流溪娟鱼已难觅踪影。近年来,在一系列保护措施下,流溪娟鱼重现流溪河。年,从化流溪娟鱼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使广州市实现动物地理标志商标“零的突破”。

02:05

广州北部,流溪河穿过山林,纵贯从化,经珠江三角洲河网汇入大海。流溪河流域是广州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也是珠江三角洲四大流域之一,这里的优质水源,滋养出被当地人称作“鱼中贵族”的特色品种——流溪娟鱼。

广州日报记者驱车前往广州最北部的吕田镇探访流溪娟鱼。走进吕田镇水埔村的养殖场,一尾尾游弋水中的娟鱼现于眼前,养殖池边上清泉汩汩。看着一池娟鱼,养殖场负责人李观银笑开了颜,“流溪河水清、水流快,适合娟鱼生长。”他介绍,在上世纪60、70年代,流溪娟鱼较常见,到了年,流溪娟鱼已难觅踪影,一度成为流溪河“稀客”。

对于娟鱼的保护是“抢救性”的。年,农业部批复在从化建立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从化境内的流溪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为保护范围,总面积公顷,用于保护光倒刺鲃及其栖息地。农业部门和专家还从水产市场、农户餐桌上“抢”回流溪娟鱼。据从化区禽畜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吕文熙回忆,“那时候见到流溪娟鱼就收,哪怕一条鱼上千元也买”,最后在34尾被“抢救”回来的流溪娟鱼中,筛选出7尾性成熟的流溪娟鱼进行人工培育。

年,广州市友诚养殖有限公司王爱军团队采用静态孵化技术,使多颗流溪娟鱼卵繁育出第一批娟鱼苗,共计余尾。年10月,这批娟鱼被投入到专业户手中进行推广养殖。记者来到该公司的鱼苗场内,看到不同生长阶段的鱼苗被置于不同孵化池里。鱼苗场外的土塘边,养殖技术人员童斌哲正在喂鱼料,娟鱼争先跃出水面,一片银白。为模拟娟鱼的生存环境,塘内还设有制造微水流的设备。童斌哲介绍,“我们用流水冲击方式刺激种鱼排卵,水温控制在26℃,一年最多可实现六次繁殖,苗场一年可繁育约30万尾鱼苗。”

除了人工繁殖,从化区农业部门还会组织放养活动,每年约有5万尾娟鱼苗被放流至流溪河。“经过增殖放流,流溪娟鱼开始重现流溪河。”吕文熙说。经过多年的养殖推广,流溪娟鱼还重新回到餐桌。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俊认为,目前的工作只适合现阶段的保护,打通娟鱼的洄游通道,为其完成生活史全过程,形成自然种群创造条件,是下一阶段应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hengdongwua.com/stzz/11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