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人那么喜欢吃野味,中国人的祖先为何

中国是地球上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了同一纬度的欧洲、中东和北美。按照道理来说,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要超过温带地区,中国位于北半球,地处温带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呢?这与中国地形的多样性有关。

中国的地形

第一:中国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

我国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与欧洲环地中海区域的纬度位置相当,我国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则与北非、中东的纬度位置相当,受地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我国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应该属于地中海气候区,由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我国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应该属于沙漠性气候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我国的西安位于北纬40度附近,意大利的罗马也位于北纬40度附近,我国的杭州位于北纬30度附近,埃及的开罗也位于北纬30度附近,然而,我们会发现,西安与罗马的自然景观迥异,杭州与开罗的自然景观也是迥异的。中国显得格外郁郁葱葱,植被茂盛,而意大利和埃及则显得有些荒凉。

中国长江流域的景观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四个因子的影响,即太阳辐射因子、大气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最根本的因素,纬度位置低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多,自然就温暖,而纬度位置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少,自然就寒冷;大气环流则是对气候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大气能够调节温度和湿度;下垫面对气候则是产生重大的影响,下垫面主要是山脉、洋流、植被等等,地球上最大的下垫面就是山脉和海洋;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微弱的影响,比如,人工水库可能在局部地区气候产生冬暖夏凉的效应。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下垫面,海陆的热力性质是有差异的,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在夏季的时候,陆地迅速升温,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则形成高气压,风总是从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我国的夏季,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在冬季的时候,陆地降温快,形成了高气压,海洋降温慢,形成了低气压,因此,我国的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

副热带高压控制区,中国上空的云要多些

我国的气候是典型的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多了,动物也就多了。地中海气候是夏季高温干燥,冬季寒冷湿润,雨热不同期。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多雨,降水量丰富,但是光照不足。

和雨热同期相伴随的是我国拥有众多的山脉,地形非常复杂,海拔每升高米,气温下降6℃,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气候多样性的形成,因此,地球上的大部分动植物在我国均能找到适宜生存的地方。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还与末次冰期事件有关,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称之为“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大约在1.3万年前结束,在冰期内,西欧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被冰川所覆盖。

现在地球只有南极和北极附近被冰川覆盖

我国的南方地区因山脉走向复杂,并没有被冰川覆盖,很多植物在我国找到了适宜的环境而存活了下来,最典型的植物就是银杏和水杉,它们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是裸子植物,2.7亿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裸子植物在恐龙生活的年代,非常的繁盛,但是,在白垩纪的后期,被子植物迅速繁盛,裸子植物急剧衰落,同属银杏科的植物基本都灭绝了,裸子植物的灭绝,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因为大部分的恐龙是以裸子植物为主食的。银杏科的植物,最后只有银杏残存了下来,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均有分布,但是,在冰河时期,北美、西欧等地的银杏则全部灭绝了,只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幸存了下来。于是,银杏就成为了我国特有的树种,现在分布于全球的银杏树,其实都来自于中国。

第二:中国人的祖先到底驯化了哪些植物?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驯化是指一种生物的生殖和生长被另外一种生物控制与利用的过程,并不是只有人类会驯化动植物,动物也懂得驯化,比如生活在美洲的切叶蚁就驯化了不同种类的真菌,这种蚂蚁会将植物的叶子切碎用来培育真菌,并且为真菌除对它去有害的生物,利于它们的生长,切叶蚁获得的利益,就是它们的幼虫依靠真菌存活,真菌如果失去了切叶蚁的照顾,也会死亡。切叶蚁能够收集到真菌发出的各种化学信号,从而判断哪些植物对于真菌是有害的,哪些植物是无害的。人类驯化动植物,从本质上来说,和切叶蚁驯化真菌是一样的,驯化首先是一种共生,但是却不是简单的共生,而是一个物种保护另外一个物种能够使其进行再生产的过程。动物对另外一个动物进行捕猎,也是一种共生,但仅仅是获得食物来源,并不保护这种动物。

人类驯化的玉米

人类驯化的动植物,可谓是少之又少,地球上大约有45万种植物,在这45万种植物中又大约有数千种植物可供人类食用,可供人类食用的数千种植物中只有几百种植物得到了驯化。人类虽然驯化了数百种植物,但是,经常食用的植物只有十几种,这十几种植物占用了人类农作物产量的80%之多,这十几种农作物可以简单分类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别是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高粱、马铃薯、甘薯、甘蔗、甜菜、苹果、香蕉、橘子等等。与这十几种农作物相比,其他数百种已驯化的农作物,都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人驯化的农作物主要是粟、水稻、大豆、麻、甜瓜、橘子等等,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多数农作物,原产地并不在中国,比如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甘薯、苹果等等。由此可见,驯化植物是非常艰难的。一种植物,想要被驯化,首先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这个地方首先要有这种植物,如果没有的话,就无法驯化,例如,中国没有野生的小麦,中国人就无法驯化小麦。

小麦的原产地在两河流域

植物满足驯化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要满足营养价值高与易储存这两个特点,我们经常吃的橡子和榛子,就没有被驯化,因为橡子和榛子难以储存。中国人广泛种植的板栗,实际上也并未真正驯化,板栗同样难以储存,板栗的果实放置时间长了,容易生虫。因此,橡子、榛子、板栗在中国古代只是粮食的补充,并未成为粮食作物。一种植物的果实,营养价值再高,无法长时间保存,就难以形成经济优势,因为腐烂变质意味着这种果实没有用了,人们就舍弃了对这种植物的培育。今天的橡子、榛子有些若不经过特殊处理,仍然带有苦涩味,板栗的果实被一层厚厚的刺包围了,这都是说明了这几种植物具备“野性”,而且这些树木生活在野外,能够自行繁衍、生存。

在古代,人们不会去刻意栽培橡子、榛子和板栗,而是在野外获得,但是,对于橘子、苹果、葡萄这样的果树,则是刻意栽培的,水果是人类粮食的一个补充,人们不仅要吃谷物,还要适当吃一些水果,这些水果往往属于经济作物,野生的橘子、苹果、葡萄,其果实是非常小的,带有一点苦味和酸味,经过数千年的培育,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说明大部分的果树被人类驯化了。水果同样难以保存,但是,可以制作成干果。

人类驯化的水果

农业是人类的一项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计算成本的,那些没有经济效益的植物,往往被人类抛弃,即使这些植物有食用和药用的价值,人们也更愿意从野外获得,而不愿意人工栽培。

中国人最早驯化的植物是野生水稻和野生的小米(粟),稻和粟大约在年前至年前被中国人驯化的,当然,随着新的考古证据的出现,这一时间可能不断被提前。黄河流域是种植粟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主要是种植水稻的,中国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作物格局。

在众多的农作物中,我国黄河流域的先民为什么选择了粟呢?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被发明的,当时没有金属工具,人们只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耕作,世界历史上最初的五大文明几乎都发生在大河沿岸,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希腊文明并不是在大河的沿岸,但是,古希腊文明并不是一个农业文明,而是一个商业文明,古希腊人通过商业获得谷物。

古埃及人在从事农业

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都是定期泛滥的,这些河流从上游带来了松软的淤泥,而且北非、中东和印度的气候就比较干旱,土质非常疏松,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就是土地并不需要休耕,土地自身可以不断补充肥料,这是文明产生的一个物质基础,否则的话,人类还是无法定居,农业依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中国的黄土高原有大量的黄土,黄土颗粒细小、结构疏松,非常的细腻,易于耕作,黄河虽然不会带来淤泥,但是,黄河带来的是黄土,黄土本身就能“自肥”,黄土经过灌溉之后,下面的养分能够通过毛细作用被带到地表,中国人在黄土地上种植粟,同样不需要迁徙。在远古时期,长江是比较清澈的河流,但是,南方地区有大量沼泽地,野生水稻本身就生活在湿地上,湿地有大量淤泥,土壤也比较肥沃。

中国北方有黄土,与黄土这种土壤搭配的最好的农作物就是粟,粟在我国北方地区俗称“小米”、“谷子”,中国的北方地区在唐宋之前,主要是种植粟的,而不是小麦。夏商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之为“粟文化”。粟耐旱,易于种植,特别适合黄土,而小麦则是要定期灌溉的,但是,粟的单产量比小麦低,中国人到了唐宋时期选择了小麦而放弃了粟,原因就是当时的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必须种植一种单产量更高的农作物,才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小麦并不耐旱,也不耐贫瘠,需要精耕细作,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人口少,土地多,人们不愿意种植小麦,更愿意种植粟。因此,驯化哪种植物,种植哪种农作物,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并不是自己想吃什么,就种植什么。

中国古代的水磨

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种植水稻的,野生水稻其实是生活在沼泽地里的,水稻一辈子离不开水,水稻迁徙到哪里,人们就要把水引入到哪里。我国南方地区选择种植水稻,就是因为南方地区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在这些水生的农作物当中选择了一个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粮食作物。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人就一直试图将水稻引入到北方地区,因为水稻的单产量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北方地区水稻的推广一直受到了水资源的约束,只有降水量丰富,水源充足的地方,才有水稻,而当气候发生变化,水资源减少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就会迅速减少。当然,水稻对水资源的要求,人们还是可以通过灌溉系统来满足的,可是,植物对于光照、温度的要求,人们是无法通过人工满足的。

水稻、小麦、粟,其实在温带和热带都可以种植,其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农作物中有一类农作物是无法推广到温带地区的,这就是热带地区的农作物,比如椰树和棕榈树。椰树产椰子,椰子汁可以直接喝,椰子还能制作成椰奶,这种树木要是能在全球推广多好?可惜,椰子只能生活在热带地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西米露来自于棕榈树的树干,世界上有几种棕榈树的树干是可以食用的,里面富含碳水化物,磨成粉,去除里面的木质纤维还能制作出西米露。棕榈树其实是产米的,这种植物也非常的好,可惜,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太苛刻了,只生活在热带地区。

椰子

因此,农作物的驯化除了经济效益的问题,还需要经济效益与自然条件契合的非常好。并不是人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想吃什么就能种植什么的话,我们就把农业想得太简单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水果一直都是奢侈品,是贵族和富人的专属,因为水果的种植成本太高了。

第三:中国人驯化的动物

驯化植物的条件非常苛刻,驯化动物的条件则更加苛刻,驯化植物是不需要考虑植物本身的性格的,只要温度、湿度、光照这些基本的自然条件符合,植物就能很好的生长,水稻不可能说喜欢喝天然的矿泉水,不喜欢喝人工水库里面的水,但是,动物就不一样了。植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不能动,在不能动的情况下,它们是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的,植物的叶子长了,可以减掉,动物的四肢如果断了,往往就会死亡,动物是逃避不利的环境,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环境而获得生存。

人类驯化动物也与植物一样,首先要有经济效益,另外,经济效益还需与自然条件契合。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动物自身的性格要符合被驯化的条件。

美国演化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指出了动物被驯化所要具备的五个条件,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肉食性动物首先被排出在驯化之列

第一个条件就是动物的食物问题,人类驯化的动物,基本都是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而不是肉食性动物,这涉及到食物转换率的问题,生物食用另外一种生物,将其转换为自身的组织,其效率不是%,牛吃斤草,不能转换为斤牛肉,老虎和狮子吃斤牛肉,也不可能将这斤牛肉转换成老虎和狮子身上斤的肉,转换效率非常低。在转换效率低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选择饲养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来获得肉类食物,而不是饲养肉食性动物,因为饲养一只老虎,要同时养很多的鸡、鸭和牛,同样是为了获得肉类食物,何必多此一举,通过动物养动物呢?人类直接食用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就可以了。因此,自从农业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几乎不太可能吃到肉食性动物了。

肉食性动物当中,有两种动物是最特殊的,这两种动物就是狗和猫,狗还是人类驯化得最早的动物,在农业产生之前,人类就驯化了狗,人类驯化狗主要是为了让狗帮助人类狩猎的,狗的祖先是狼,狼是肉食性动物,狼作为肉食性动物,它们在陪伴人类狩猎的过程中,是可以得到肉食的,于是,它们就逐渐被驯化为了狗,而且人类养殖的狗的数量也非常少。猫也是肉食性动物,但是,人类驯化猫,主要是当宠物的,并且猫并未真正被人类驯化,猫其实还是处于半野生的状态,具有野性的,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很听话,相对于狗来说,猫不是很粘人。

第二个条件是动物的生长速度问题,驯化动物,要考虑到动物自身的生长周期问题,大象是草食性动物,大猩猩、猴子则是杂食性动物,这三种动物也非常的好养,它们不挑食,人类养得起,可是,人类为什么没有驯化大象、大猩猩和猴子呢?因为大象、大猩猩和猴子的生长周期非常漫长,大象的妊娠期是22个月,长到15岁才成年,这就是说人类饲养一只大象,从怀孕到出生再到成年,要等待17年之久,这个饲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大象的力气比马、牛都要大,而且大象还聪明,按照道理来说,人类应该驯化大象为自己干活,而不是驯化马和牛,可是为什么选择了马和牛,而放弃了大象呢?因为大象的生长周期太漫长了。在东南亚地区,人们虽然役使亚洲象为自己干活,但是,大象其实从未被驯化,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从野外获得野象进行训练,而不是花17年的时间,等待一头小象慢慢长大。古代打仗,也运用到大象,但是,这些大象大部分同样也是从野外获得的。

大猩猩

大猩猩和猴子的生长周期也非常长,大猩猩妊娠期9个月,7岁到10岁成年,养一头大猩猩,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猴子的童年期非常漫长,在长达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要跟在母亲的后面,一般到了6岁,才算有真正独立行动的能力。古代的一些马戏团虽然养了猴子,但是,这些猴子也是从野外获得的。因此,人类其实也未驯化猴子。

第三个条件就是动物的繁殖问题,一个动物想要被人类驯化,还需要适应圈养生活。在现代社会,动物园其实是解决了饲养成本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克服了本文前面所列举的两个条件,因为游客参观野生动物,往往会付门票,门票收入可以供养那些挑食的、生长周期漫长的动物,而这些动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人类面前卖萌,可是呢,动物园从未驯化过猎豹、老虎、狮子、大猩猩、大熊猫这些动物,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不喜欢在圈养环境下繁殖。地球上的动物,有的求偶方式比较简单,有的求偶方式非常复杂,求偶方式复杂的动物,雌性和雄性有一个漫长的互动过程,在圈养环境下,雌性和雄性没法互动,它们就无法产生下一代。人类已经驯化的动物,其求偶方式都是非常简单的,比如成年的牛、羊、驴,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场合交配,即便是在人类观望的情况下,它们也不害羞。

马可以在圈养环境下繁殖

在现代社会,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受精的方式,让那些求偶方式复杂的动物实现繁殖,但是,这就不是驯化了,因为人类无法让这种动物自身实现再生产。因此,动物园通过人工圈养的方式来保护野生动物,并不是最佳选择,这些动物必须适当放归野外,使得野外种群的数量能够保持稳定。

第四个条件就是动物的性格问题,动物都是有脾气的,能够被驯化的动物,其性格一定是温顺的,脾气不能太坏,也不能太急。长期以来,我们都有一个疑问,人类为什么不驯化河马、斑马呢?河马和斑马都是草食性动物,也好养,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脾气坏,河马会主动攻击人类,斑马则喜欢咬人,如果河马的脾气不是很坏的话,也许人类会驯化河马,而不会驯化猪,因为河马的体重比猪大多了,是非常适合作为牲畜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进入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他们非常想驯化斑马,因为斑马作为自己的坐骑,显得更拉风,斑马的皮肤比马、驴要好看,可是,人类几次驯化斑马的计划均宣告失败,斑马不仅不喜欢被人骑,而且还不喜欢被套上绳索,斑马在儿童期,还算温顺,但是一到成年,脾气就变得暴躁了。人们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调教斑马,让斑马拉车,可是,想要驯化斑马,就难了。

人类曾试图驯化斑马

动物的脾气太暴躁了,会主动击人类,人类首先就将这种动物排除在驯化之列了,但是,如果动物太胆小了,也不适合驯化。人类驯化了马和牛,为什么不驯化鹿呢?地球上有很多种类的鹿,已经被驯化的只有驯鹿。麋鹿、梅花鹿、麂子都没有被驯化,因为它们的胆子太小了,容易受到惊吓,而且好动,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里虽然养了很多的鹿,但是,中国人从未驯化过麋鹿、梅花鹿和麂子。人类驯化了山羊、绵羊,就是没有驯化羚羊,羚羊也是因为胆子太小了,不适合被驯化。

驯鹿

第五个条件就是动物的领地意识问题,人类驯化的动物基本都是群居性的动物,中国古人常说的“六畜”就是指马、牛、羊、鸡、狗、猪,这些动物都是群居性的动物,群居性动物的内部是有等级结构的,只不过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察觉而已,动物是群居性动物,内部有等级结构,就适合大规模的放养,它们彼此之间就会和平相处。古代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上饲养了成千上万的牛、马、羊,也不担心它们会跑掉,更不担心它们会打架,因为它们会跟着一个领头的牛、马、羊到处走动,彼此之间相安无事,几乎很少发生冲突。任何一种动物都有领地意识,我们人类也有领地意识,但是,群居性动物和独居性动物的领地意识是不一样的,独居性动物要独自占领一块地盘,群居性动物会和同伴分享一块地盘。人类饲养家畜,就是在一块地盘上养很多只动物,这非常不适合独居性动物的生存。狗是典型的群居性动物,内部有等级结构,但是,猫却是个独居性动物,我们很少看到两只猫一前一后一起行走,猫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群居性动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愿意听从人类的指挥,性情温顺。

鸡也是群居性动物

中国是地球上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中国人的祖先只驯化了少数的动物。中国人最早驯化了猪、水牛、鸡、黄牛和狗,绵羊和马的原产地,其实并不在中国。鸡、猪、水牛是有考古证据证明的,它们最早在中国被驯化,但是,家牛(黄牛)和狗的驯化,一直存在多中心和单一中心的假说。通过这样简单的分析,我们还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驯化的鸡和猪都是杂食性动物,中国古代的农民其实也特别喜欢养这两种家畜,鸡和猪是中国农耕区农民的主要肉食来源。因为中国古代农耕区的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猪和鸡可以处理农家废料。农耕区的农民很少大规模养殖羊和牛,牛和羊需要放牧,农田是不适合放牧的。农耕区饲养的牛和马,也主要是当作生产工具来使用,获得畜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人类把一些不能驯化的动物,也圈养起来了,比如梅花鹿、雪貂和狐狸,但是,这不是农业上的驯化。不具备驯化条件的动物,强行被人类饲养,是违反了这些动物的天性的,而适合驯化的动物都已经被我们的祖先驯化了,并且在农业社会,人类并没有让这些动物过得不快乐,马、牛、羊、猪、鸡本来就是群居性动物,性格温顺,愿意在圈养的环境下繁殖,人类饲养这些动物,反而促成了它们的繁荣,我们与这些动物处于一个共生的状态。

养殖场的猪并不快乐

人类驯化的家禽和牲畜活得不快乐,是因为现在的工厂化养殖造成的,在养殖场里,鸡从生到死,只生活在狭小的笼子里,从未愉快的在草地上吃过虫子,但是,农业社会的养殖,并未出现这一现象,鸡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群居性动物,在农家,鸡是完全可以散养的。其实,已经驯化了的动物,基本都是可以放养的,可以让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的人类,不仅把已经驯化了动物关在笼子里,而且还把不能驯化的动物也关在了笼子里,那些不能驯化的动物,它们在人类社会生活得并不快乐,因为它们有领地意识,喜欢独居,不喜欢在圈养环境下繁殖。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养殖不能驯化的野生动物,并不是保护动物的最佳方式,只能算是一种补充,而且我们还需要把养殖的野生动物适当投放到野外,让它们回归大自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hengdongwua.com/stwh/128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